中秋到鞍山来看海城高跷
海城高跷又称海城秧歌,它深受民众喜爱,无论是旧时的祭祀祈福、迎神赛会,还是今天的喜庆节日、集会庆典,都少不了高跷表演。民谣“锣鼓一响笑开颜,高跷秧歌扭在前”,就形象地反映了人们对高跷的喜好爱悦之情。
有人说海城高跷表演,是把中国传统的民间戏剧搬到了高跷之上。它的表演题材大多源于生活,多为群众喜爱的戏曲和神话故事。以手绢、彩扇、烟袋、马鞭等为道具,脸谱化装比较夸张,表演装束多以大红大绿为主调,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。表演者用夸张的手法在高跷上表现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剧情。脚踩两尺多高的高跷却如履平地,时而翻滚腾跃,时而轻歌曼舞,时而火暴热烈,时而即兴狂野。一袭黑衣的头跷、二跷挥舞着马鞭,快步如行云流水。
海城高跷表演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字:扭、逗、浪、相。
"扭",是海城高跷韵律的基本特征。其基本要领可以概括为"扭腰、展臂、挽腕、屈膝、提气"。男女演员通过令人眼花缭乱的20多种表演花样,默契配合,裙飞扇舞,扭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欢乐的海洋。
"逗",是幽默表演逗人开心以及演员之间互相交流情感的表现手段。在逗的过程中,富有特色的抒情性动作得以充分发挥,令人耳目一新,完全表现了普通老百姓的欢乐与喜悦。
"浪",是艺人论艺术美的代称。优美、端庄、风流、潇洒的格调,洒脱、利落、柔美、俊俏的表情,将人物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。"浪"就是美,就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。
"相",就是"鼓相",是海城高跷向高水平表演技巧攀登的阶梯,也是它与其它秧歌的区分点。通过"叫鼓亮相",在表演中转化情绪、变换节奏,使舞蹈呈现异峰突起之势,突出海城高跷热烈、奔放的个性。
关于海城高跷,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见于清光绪年间出版的《海城县志》:"清康熙十二年(1673年),牛庄古镇三义庙就有高跷、旱船沿街跳舞表演"。